公元634年正规股票配资官网,正值大唐贞观八年,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深思熟虑后,决定对屡次犯边的吐谷浑部落发动军事征讨。当时朝中不乏年轻将领,但太宗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已经告老还乡的老将李靖重新出山。接到诏令的李靖欣喜若狂,立即整装出征,最终以雷霆之势击溃吐谷浑军队,将这个盘踞西北多年的游牧政权彻底纳入大唐版图。
这段历史背后隐藏着两个耐人寻味的问题:吐谷浑究竟如何触怒了雄主李世民?而太宗又为何执意启用年迈的李靖而非年轻将领?要解开这些谜团,我们需要回溯李靖与太宗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。
李靖的传奇人生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。这位日后被誉为军神的名将,早年却险些命丧黄泉。据《新唐书》记载,少年李靖就胸怀大志,曾豪言:大丈夫若遇主逢时,必当立功立事,以取富贵。隋末天下大乱时,他本欲效忠隋炀帝,甚至不惜伪装囚犯欲向江都报信。然而命运弄人,当他抵达长安时,李渊已攻占都城。面对屠刀,李靖临危不惧,慷慨陈词:公起兵为天下除暴乱,欲就大事,以私怨杀义士乎!正是这番掷地有声的谏言,加上秦王李世民的求情,才让他逃过一劫。
展开剩余72%这段生死经历揭示了几个关键信息:其一,李渊与李靖之间存在不为人知的过节;其二,李靖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,能够审时度势转变立场;最重要的是,李世民成为了他的救命恩人,这层关系深刻影响了李靖的仕途。
归顺后的李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,在平定王世充等战役中屡建奇功,获准开府建衙。然而李渊始终对他心存芥蒂。在征讨南梁萧铣时,因战事拖延,李渊竟密令硖州都督许绍处死李靖,幸得许绍惜才相救。这种反常的猜忌,很可能源于李渊对秦王势力膨胀的担忧。作为李世民的心腹爱将,李靖自然成为李渊防范的对象。
但金子总会发光。武德初年,面对冉肇则叛乱,李靖仅率八百精兵就击溃敌军,俘获五千余人。捷报传来,李渊不得不承认其才能,在诏书中写下既往不咎之语,却仍难掩心中芥蒂。这种微妙的君臣关系,直到玄武门之变后才彻底改变。
李世民登基后,李靖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。他先是以一万奇兵突袭突厥可汗大帐,迫使颉利可汗逃亡吐谷浑,斩获十余万俘虏。此役让李靖威震天下,官至兵部尚书。贞观八年,他以足疾为由告老还乡,但太宗岂会忘记这位战功赫赫的老将?
吐谷浑问题由来已久。这个游牧政权自晋代就活跃在西北边境,隋朝曾将其击溃,但隋末又死灰复燃。唐初,吐谷浑可汗伏允反复无常,时而称臣时而犯边。贞观八年,太宗终于决定彻底解决。
年过六旬的李靖临危受命,率军远征。在伏俟城遭遇吐谷浑的焦土战术——烧光草场使唐军战马羸弱。就在众将主张退兵时,李靖力排众议,果断进军。经过数十场激战,最终大破吐谷浑,伏允可汗兵败身亡。此战不仅为李靖的军事生涯画上完美句号,更使吐谷浑成为大唐属国,西北边境获得长久安宁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关于此战的指挥细节,《新唐书》与《旧唐书》记载略有出入,但都肯定了李靖的关键作用。这位历经隋唐两朝的老将,用最后一场辉煌胜利证明了自己宝刀未老。七年后,七十九岁的李靖与世长辞,留下了一段传奇将星的永恒传说。
发布于:天津市英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